导读:《钢琴大师教学笔记》详细论述了钢琴演奏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声音、触键、技巧、踏板法、运音法等等。他在挑选版本、选择最佳的指法、记忆乐谱以及尽可能有效利用练习时间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方法。同样重视诠释问题,讨论了解读音乐作品内涵的多种方法。此外,对如何在表演前酝酿情绪、如何应对舞台焦虑以及如何因人施教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导读:本书作者从乐器的起源与形成、器乐的发展与沿革及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器乐艺术的贡献、乐队常用乐器介绍及部分乐器的选择与维护、器乐作品中常用的体裁与形式、器乐作品中常用的曲式结构等方面,将器乐知识进行了完整的介绍。讲解深入浅出、全面到位,语言通俗易懂、晓畅朴实,不仅可以起到引领器乐爱好者入门的作用,更可以为学习器乐的学生提供准确翔实的参考。
导读:乐器不是一种简单的器具。如同音乐本身一样,经由制造者、作曲者和演奏者倾心浇铸的乐器,有着强烈的审美诉求,并在漫长的音乐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类曾经发明制造了无数形式各异的乐器,它们或昙花一现,或几经变脸而终流传于世。但是,直到今天,人类对乐器进行创新和改良的脚步仍未停歇,新的乐器仍在不断诞生。
导读:一个不同时代音乐的绝佳向导,从12世纪僧侣的素歌到20世纪的电子音乐,该书向每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提供了精炼的参考。本书探索了800年的西方音乐史,其核心是多达150位作曲家的小传,配有作曲家照片及与作品相关的插图。每个音乐时代前都有一篇涉及历史人文背景的生动引言,揭示出同时代艺术大环境下的音乐氛围。每位作曲家的主要作品配有最佳录音版本的推荐,由《留声机》杂志的主笔们精选而成,帮助读者建立第一流的音乐收藏宝库。
导读: 在本书中,收集了这十年来作者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作者将这些文字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是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当然,只是一点区分,它们之间是有着相通相关的联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类区分,而在于这些篇章里,有作者十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导读:作为面向大众读者介绍欣赏传统音乐的最佳途径之一,本书按历史脉络由古至今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贯穿全书的言简意赅的讲述与深入浅出的分析,精确的语言与风趣的文风,为读者提供了广阔和多样的音乐视角与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导读:《聆听音乐(第5版)》内容包括了:音乐的要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476-1600)、巴洛克时期(1600-1750)、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1820-1900)、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音乐(1880年至今)。
导读:本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重新梳理人类丰厚的艺术遗产,将艺术发展史中最灿烂的精神钩沉出来,将艺术殿堂中最优秀的作品遴选出来,妥贴地编入教材,实现了优化教学内容的初衷。该书也注意吸收了艺术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能在编定的过程中,自觉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规律与方法,使得这套新编教材,不再是专业教材的“稀释”与“简化”,特别适合高等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书采取史、论、评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西方舞蹈史、舞蹈艺术原理、舞蹈类型和流派、舞蹈创作和欣赏以舞蹈审美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和介绍。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的普及与提高。
导读:《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修订版)》关注的是曾经作为小众艺术的舞蹈艺术,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重要舞蹈作品的评述探讨,探究了其各个舞种在新世纪如何完成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如何应对新的艺术市场、新的艺术发展机遇等问题,诸如:对于杨丽萍主创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文化品位、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分析;现代舞剧《雷和雨》的编创机理;“春晚”力作《千手观音》的成功奥秘;由CCTV电视舞蹈大赛牵动的新兴艺术形式“电视舞蹈”的艺术命运和消费市场的前瞻等。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但是希望给予业内人士一些释缓创作压力的空间,同时,也是希望可以让理论界听到一种更新的,更符合新的艺术氛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