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践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学以致用”,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连续性、不间断性,配合学校的各项举措,日语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建设了茶道教室,每年聘请日本的专业教师到校执教;拓宽了学生参加各类赛事的途径;拓宽了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让“实践教学周”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运用的舞台,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依然面对一个全国语言教育界都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却无法采用正确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的学生会“写、读、听、看”,就是不会“说”。
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日语系每年都拥有全国高校难以比拼的5——8位外教,我们的师资力量也在逐渐多元化,而且95%的老师自身都有较长的留学日本的经历,拥有很丰富的日本现实社会体验,但是,如此的师资阵容还是没能有效帮助我们走出长久以来的“学无以致用”的困境,究竟问题何在?
反思自己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单词——语法——课文的惯性思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统御了我们的思想,在此,语言成为了毫无生气的静态的道具,老师在僵化中教授,学生在僵化中接受,老师在忙忙碌碌中讲和写,没有顾及学生的旨趣,学生在忙忙碌碌中听和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最大功用是“脱口而出”,这样的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创新性和潜力的挖掘,也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力。可以说,日语教育界的教学理念中依然存在偏重传授忽视实践性运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尝试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的惯性束缚,新兴教学理念的缺位。即大部分的教师依然只重视语言本身的教授,而忽略了学以致用的外语学习原则;
(2)尚未正确认识和定位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和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不够灵活有趣,偏离了互动式、导入式、启发式和趣味性方向;
(4)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传达最新知识和消息。
二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结合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听课的感受,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自救,即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性教学入手尝试改变的步伐,尝试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具有较强张力的开放式结构,成为具有无限活力和张力的活性课堂。而外语类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也许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式:
(一)优化师资 资源共享
不同的生源结构、师资结构、办学层次决定了我们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与母体学校的不可趋同化,同质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必然使独立学院的办学效果和所期待的相去甚远。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对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教师只有在这股大潮中理性地定位自己,才能拥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如何有效配备师资,如何共享资源成为了核心问题。
《综合日语》一门课包含了三门课程,即《基础日语》、《语法演习》和《视听演习》,每一门课程我们都选用不同的教师担任。我们尽量选用理论和实践功底都较深厚的教师教授《基础日语》和《语法演习》课,而教授《视听演习》课的则是中文功底不错的日本教师,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师资的优化组合。在课程衔接上,三位教师主要围绕《综合日语》一书展开教学,因此,教师之间不间断的,对于每个单元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于必须能够实际运用的语法点的把握、对于课程进度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等信息的交流都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让风格各异的多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位教师的特色,取精弃粕。
(二)场景模拟 讲中求学
语言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特别是语感的良好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家境相对富裕,学习缺乏内在的驱动力,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往往一时冲动,但结果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认识和理解的知识,远比老师一人执着地满堂灌的单方面教学有效得多。因此,我们援引了日本大学3、4年级开始的“演习”这种教学方式,并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加以改善。在《语法演习》和《视听演习》课上,我们尽量确保学生发表的机会,让学生围绕中心语法点进行自主会话练习,让学生体验真实交流情境中的语言魅力。
我曾经观摩过高桥亚季老师的《视听演习》课,在她的课堂上,任意想象的词汇可以通过学生的具体的言行举止和表情表达出来,她总是可以结合《基础日语》课上的知识重点进行场景设定,通过简单而实际的会话方式进行有趣、有效地温习。例如:“図書館はどこですか。(图书馆在哪儿?)”,她会引导学生通过手指方向来模拟真实的场景。“じゃ、入りましょう。(那我们进去吧。)”,她会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表情和动作的处理表现出他们就站在某入口处,给人以逼真的现场感,总之,高桥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避免学生陷于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之中,她要求学生在进行任何会话的时候都必须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场景。这种融会贯通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逐渐将重视语言实际操控能力培养的理念植入到学生脑海中,也可以从根本出发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以较高的效率领悟、消化和吸收相关知识。
教学的最优化需要外部的支援,也需要内部的动力,如果教师可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适当以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契机进行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源自教师的外动力的加强一定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设疑引导 多元教学
日语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词汇量大、语法繁多、相似词汇和语法多而使用场景有异。我校日语系目前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的《综合日语》系列,这套教材内容新颖、内容丰富,但是,词汇量极大、语法繁多。一个单元分为三个小单元,共计约130——150个单词,10——20个语法点。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会选取重点和难点词汇和语法进行详细讲解,但是,其余的词汇和语法也都是课文中一定会出现的,不稍作解释必然影响学生对于全文的理解,因此,也还是会占用相当的时间,如此大量的词汇和语法教学必然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疲软状态,影响知识的有效吸收。
以此书中的阅读文为例,每篇入选的文章内容都较难,句子结构复杂,特别是进入第二册后,课文句子基本上都是很长的复句。按照惯常的教授法,教师会惯性地将阅读文的讲解当成课文翻译和语法解析。这种缺乏重点和难点,内容均质化的方式,不仅让传授者感觉到讲解时的没有止境,也让学习者感觉到语言的晦涩和复杂,教师教得大汗淋漓,学生吸收却微乎其微,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我尝试采用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词汇和固定搭配,自编会话文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自编可以是教师自己课外针对课文内容设定若干组问题,逐一和学生进行会话交流,也可以由若干个自由组合的组员共同准备,在课堂上以场景对话的方式就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而实际的会话交流,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将复杂而晦涩的语言转化为可以脱口而出的简单语言,不仅转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也让原本相对单一、枯燥的静态语言教学变成了动态的课堂活动。同样,对于单词和语法的讲解我认为也可以适当采用设疑问答式来达到交流中体会其用法的方式。
总之,我们的课程设计要尽量体现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尽可能体现实用性、可操控性和趣味性。主次分明、丰富的知识点加上多元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让课堂教学收获较好的激励驱动效果。
(四)争当老师 自学互学
和重点批、本一批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生源是本二、本三批次为主的学生,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接受和学习动力上的确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他们往往自信心较强、思维活跃、交际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可塑性很强。为了活用这些特点,我采用了鼓励学生自己制作《错题集》,抽出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错题,制作成课件,上台当小老师讲解,同时允许台下的学生随时发表意见或者提问的方式。制作《错题集》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剖析的过程中,以学生自己的思维为主导,教师循循善诱,和学生一起推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自己逐渐审慎地推出结论和可能的原因,而非直白的错误剖析,从而赋予了学生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我会及时就学生讲解中有所出入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大家一起探究,并进行点评,给出正确观点。当然,教师自己课外也可以有意准备一些易错题,或者借用一些学生的收集的错题和学生平时提出的疑难问题,提交课堂,大家共析,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也将学生逐步引导到“善于自我思考和自我修正”的学习道路上,引导他们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的确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是他们实践和检验自己语言能力的最佳舞台。
总之,我关注学生的“自学、互学”和教师的“引导、点评”之间的比例,总是力图让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能力和智慧的传授,让教师独占的传统舞台转化成师生同台演出的舞台。当然,任何操作环节的实施都要注意公平性,注意因材施教,尽量多地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鼓励其勇于迈出第一步,同时注意榜样力量的熏陶,让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勇于登台、善于开口的舞台。
(五)文化碰撞 国际视野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家境富裕,甄别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国际和国内时事的关心尚不够,但是,外语类的学生都面临出国的选择,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是打算借助国际合作办学的便车出国深造,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信息素养。
我曾经尝试将全班31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约5人,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适当指定组合,小组成员就日本文化中感兴趣的问题分别查阅资料,共同探究,各抒己见,最后共同制作课件,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上台解说,当听众提出异议的时候,组员给出补充说明。其中有一个小组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们不仅能够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而且知道采用奖品激励的方法鼓励大家参与课堂活动。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在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摩擦、碰撞中,学生用自己的眼、手、口、脑共同学习,在他人的掌声中赢得认可和自信,在异文化辨悟中感受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成为可能。最新的文字和影像视听素材有效拓充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除了常规的《朝日新闻》等报纸和NHK新闻外,我尽量利用日本TBS有声新闻、《北京周报》和央视节目中的有关日本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适当感受到最新的前沿信息,同时,在听过、看过后适当引导学生用简短的日语进行评述,或者转述自己获取的信息。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中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他们未来可能踏出国门,为他们未来和日本人的面对面接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以上,针对日语教育界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由此得到更多来自大家的启示。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丰富的时代让我们也不得不随波逐浪,在一切都如“肯德基、麦当劳”般速食的时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潜心教学,真正研究“教育”这门学问的教师的确不多,教学更多的是例行公事,是谋生的手段,而非神圣的天职,我们如何恪守自己宝贵的一隅,确保自己精神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认真考虑在“眼球经济”的时代,如何“点亮学生的眼睛”,让其萌生主动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意愿,这真的是需要我们用心思考、精心规划的重要问题。不研究学生,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单向、无意义的“独角戏”。只有在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推进的实践性教学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具有拓延性的实践性教学才能让学生产生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进而在所学基础上找寻到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