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她能给我很多成长机会,让我们的梦想闪耀发光。”
“她尊重、包容我们,让我们能勇敢尝试自己喜欢的事。”
“她让我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前行的力量。”
“她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
这是即将毕业的2021年“嘉庚之星”眼里的理想大学。经过四年的“嘉”体验,在毕业之际,他们由衷地说,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就是我理想的大学,在这里学子的成长有N种可能。
学校给了我太多的机会,让我的梦想闪耀发光
姓名:毛一坤
身份:国际商务学院2018级学子、中共党员
独“嘉”经历:获评2021年“嘉庚之星”,多次获校奖学金,带领团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多个奖项,累计获3项国家级奖项、6项省市级奖项、12项校级奖项;参与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篇;2020年参与河南省社区疫情监督及楼栋消毒等防疫工作;已收到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等高校的offer。
毕业感言:同学各奔前程,总有“嘉”可回;师生不忘四年,也不止四年。
在校赛项目展示中,毛一坤(右一)向王瑞芳院长(右二)介绍“山海行”团队项目
这段时间,毛一坤的坐标在河南郑州。忙着办理留学事宜的他已经收到了2所知名高校的offer。在忙碌之际,他心里一直有份牵挂,“一定要回‘嘉’参加毕业典礼。”
说起“嘉”,他总是心怀感恩,“学校给了我太多的机会,让我的梦想闪耀发光。”
初入“嘉园”,毛一坤就积极参加各项竞赛。他说当时的自己,“懵懂无知但内心无畏无惧”。正是这份无畏无惧,让他在竞赛之路越走越远。2019年夏天,他的名字就出现在第五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团队的名单中。随后,他所在的团队斩获了第五届、第六届“互联网+”国赛银奖。在不断的累积中,他也从一名竞赛“小白”成长为团队负责人。2022年3月,他带领“山海行”团队一举拿下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这份颇有份量的奖项背后,是他和团队成员三年多走访了5省182个村、累计调研了1151个样本、形成了个案546例。
“不论是管理能力、思维方式、思考能力,我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视野不再局限于身边的小天地。”毛一坤说,参赛经历带给他的影响不只这些,还有他的人生方向。
在参加“中天创客”团队项目时,他多次前往甘肃临夏调研。从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到助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论是政策的实施,还是脱贫攻坚方法的提出,总是有一群人在背后默默付出,不言功利。未来我选的研究方向多与政策发展相关。我希望能以经济研究为基础,为政策发展提供帮助。”
即将开启新的征程,毛一坤也想跟学弟学妹们说:“一定不要在宿舍呆太长时间。不管是去图书馆,还是参加赛事,或者和朋友在学校、周边走走看看,都是不辜负这四年时光的好选择。”
学会表达、与人沟通是所有进步中最关键的一环
姓名:林子洋
身份:管理学院2018级学子、中共党员
独“嘉”经历:获评2021年“嘉庚之星”,多次获一等奖学金,获国家奖学金,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等多个奖项,累计获奖30多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4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篇。
毕业感言:款款而行,平芜尽处是春山。
王瑞芳院长(右)为2021年“嘉庚之星”颁奖,图从左到右为周李雯、林锦燕、蒋其峰(2019级)、林子洋、陈思宁(2019级)、毛一坤
“学习达人”“科创高手”“公益爱好者”……林子洋身上的标签,都在诠释着她丰富多彩、目标清晰的大学生活。然而,对她而言,无论是什么身份、处于什么环境,学会表达、与人沟通都是所有进步中最关键的一环。
学会发问,不矜不伐。林子洋在学业上的闪闪发光,不仅得益于对学习方式的摸索,也得益于她不懂就问的习惯。物流管理专业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模型和理论,她经常会向专业老师以及班级同学请教,从而渐渐了解这些理论最基本的脉络。她说:“学会提问,讨论过程中就会有所收获,困惑也会渐渐消除。”
学会求知,主动联络。一步一步地积累,林子洋成为“林森科技”团队负责人。这个想要解决化工冶炼排废问题的团队,针对一些产品技术存在的现有问题,研发出了能够显著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泄漏系列产品。但对于这些产品,林子洋在加入团队前较少涉猎。为此她尝试和相关领域的一些老师联系,学习相关知识,并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团队架构。
学会多听,循序渐进。她说,无论在团队沟通,还是在公益活动中,乐于聆听都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林子洋曾经去厦门敬老院探望老人,陪他们说话,听他们用方言讲过去的故事。“当我们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幸福。在志愿活动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甘之若饴。”
四年的生活,让林子洋养成了数据化、系统化的思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喜欢的事情大胆去尝试,从交流出发,加深理解。她说:“成长的足迹,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而沟通,是走得更稳更远的保障。”
在“嘉”,你的成长有N种可能
姓名:林锦燕
身份:管理学院2018级学子、中共党员
独“嘉”经历:获评2021年“嘉庚之星”,获2021年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学金,获2020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银奖等37个奖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突出,累计志愿服务工时近360小时。
毕业感言:愿此去繁花似锦,再相逢依旧如故。
林锦燕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的故事
5月8日,林锦燕的朋友圈还在转发“玫瑰义卖爱心捐助”活动的消息。即将毕业的她虽然不是活动组织者,但以另一种方式参加。“买了十朵玫瑰,送给朋友,也支持下活动。”对她来说,大学四年的关键词非“志愿者”莫属。
累计志愿服务工时近360小时,先后参与100余场各级别志愿服务活动,获2020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担任我校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志愿服务领队,获评校十佳青年志愿者……她说:“在为别人带来帮助的同时,我也变得更加自信、积极、有责任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学会了怎么去接待与服务他人;还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
对林锦燕来说,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爱的传承。直到现在,她还记得新生入学那天的场景:“映入眼帘的是一位位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当时爸爸妈妈载我来学校,车门还没打开,就有热情的志愿者们帮我指引方向、提行李到宿舍楼……”从那时开始,她就坚定了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的决心。大学四年间,她不仅将志愿者之爱,传递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而且也在2020年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等各大活动的志愿服务中展现“嘉”人的风采。
当然,林锦燕大学生活可圈可点的不止公益。她也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积极参加双创赛事。她说,自己的大学充实且有意义。“在‘嘉’,你的成长有N种可能。”她透露,她的哥哥、姐姐都是“嘉”人,哥哥毕业后自主创业,姐姐考上了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校的包容性很大,对学生很尊重。在这里,我们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个性化成长。”
新时代青年应当立志成才,用意义定义自己的人生
姓名:周李雯
身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学子、中共党员
独“嘉”经历:获评2021年“嘉庚之星”,多次获校一等奖学金,获国家奖学金,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银奖、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累计志愿服务工时182个小时,获评2020年校公益奖优秀个人;即将前往香港城市大学读研。
毕业感言:不为谁成功,也不被谁平庸。
周李雯(左)参加2019年国际海滩清洁志愿者活动
自制繁花学士帽、约拍毕业写真、和同学朋友吃饭……临近毕业,周李雯说:“特别珍惜这段在校的最后时光。”
周李雯常说自己很幸运,2018年那个夏天如愿成了一名“嘉”人,“当时想选所环境好的大学,在别人的推荐下,冲了365best英国唯一官网。感觉自己好幸运,没有选错。”进入大学之后,她发现学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像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申请材料,发邮件给相关老师,老师们总能第一时间处理反馈。”
让周李雯感到幸运的,还有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做事情也更周到。想法不会像以前那样浅薄。虽然成长的路上有很多挫折,难过的时候一个人偷偷哭过,但学校和老师都一直在帮助我,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变得更好!”
大学期间,周李雯在学习、参赛的同时,推开了一扇“生态保护”的大门。她所在的团队用“科技+公益”模式,融合志愿服务和科技服务,积极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在实验室里,她和小伙伴们曾不分昼夜地研究红树林育苗;在滩涂里,他们仔细照料每一株红树林苗,做好每一次调查研究。在各类环保志愿活动中,她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大学的经历也影响了她的毕业选择。她的研究生专业正是能源与环境。她说:“以后我会一直在生态保护领域,用自己所学所思的环保知识服务社会,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
不同于网络上流行的“躺平”、“摆烂”,周李雯的微信个性签名则展现了积极乐观面对挑战的决心。她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当立志成才,拒绝摆烂,并用意义定义自己的人生,“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她建议学弟学妹们尽早做好规划,“如果没想好怎么做,就先踏实实、认认真真不受干扰地做好当下每一件事!”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