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团队向记者介绍他们的作品
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省赛上,范朝阳带领的BLUE团队的作品《基于城市污泥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研发与应用》获得了特等奖。对于这个作品,范朝阳表示,现在很多污染物的处理是让污染物二次转移,他们希望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减少污染物的二次转移。
BLUE团队的成员分别是:范朝阳、王菡佳、陈伟俊、林荫原、黄纤纤、罗雯婷、薛忠忠。这七个成员有四个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同学,其他的还有人文与传播学院负责宣传的同学以及财政金融系负责财务的同学。
低成本解决污泥和污水两大难题
传统的印染污水处理通常采用生化法,但如今印染污水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工业发展的趋势。“一般生化法采用活性炭工艺,但活性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物品。我们发现二氧化钛也具有吸附功能,就想用二氧化钛来替代活性炭。”谈起这个作品的想法来源时,范朝阳这样说。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二氧化钛是粉末状的,放在水中之后无法回收。“这样太浪费了。”范朝阳说。
最后他们想到了用污泥作为吸附剂,将二氧化钛粘合在污泥上,用污泥来处理印染污水。“处理城市污泥也是一个大难题,把污泥用在印染污水的处理上,可谓是一举两得。”陈伟俊说。
负责财务管理的同学还简单算了一笔账,活性炭材料一吨5万元,如果算上国家对治理城市污泥的补贴,一吨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只要9000元。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成本还不到活性炭成本的1/5。
污染物吸收率高达99.41%
在“挑战杯”省赛上,评委们对这个作品的评价是:这套理论很有科学性,想法新颖。
“现在很多污水的处理,实际上是污染物的二次转移。我们的这个产品就是希望减少污染物的二次转移。因此,专家们觉得很新颖。”范朝阳说,他们还需要对吸附的物质进行微分子分析,这样产品才能继续完善。
这是一个治污的产品,因此污染物的吸附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据悉,这项技术终试实验吸附率高达99.41%,这个数据已经取得厦门绿标有限公司的材料应用证明。而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吸附率只要达到80%左右就符合排放标准。
范朝阳还介绍说,在这项技术中,二氧化钛可以进行六次再生,六次再生后吸附率依然可以达到70%。目前他们已经将这项技术的核心申请了专利。
专家评委还建议他们多学习日本方面的先进经验,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我们这项技术也得到了日本专家的一些帮助。我们曾请教了日本微生物领域学者石丸周史博士,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范朝阳说。
目前已经有几个企业跟他们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一个状况百出的团队
“我们的团队状况是最多的。”对于团队,范朝阳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
在省赛的时候,他们本来准备了一瓶新的甲基蓝(会污染水的印染物,用来做实验),到了那里才发现他们拿错了,是一个以前装过甲基蓝的空瓶子。因为马上要比赛了,大家都很着急没有东西进行实验。最后,范朝阳将空瓶子扔到实验的水池里,整个水池都被染红了,问题得以解决。
“只有粘在瓶子边上的那点物质就把整个池子都染色了,可见污染物杀伤力太大了。”林荫原说。
范朝阳还说,有一次看到实验室水池里的蓝色很漂亮:“那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我就把手伸进去。结果我的手全部被染成了蓝色,好几天都没有洗掉。”
不单省赛出现了状况,初赛也出现了状况。初赛那几天,团队里的人都熬夜改申报书,王菡佳说:“我们没有一个人说要去睡觉,而是坚持把东西做完。”最后罗雯婷由于两天只睡了两个小时,直接累到发烧。
不过这样状况百出的团队,让范朝阳感到很幸福。“其实挑战杯获奖不是最快乐的事,有这么一帮人一起奋斗才是最快乐的。每个人都拼命做这件事,真的很难得。”范朝阳说。
“有的时候我们做出来的数据不满意,心情就很差,连饭都吃不下。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怀疑能不能把作品做出来,但是最后我们想办法克服了。”王菡佳补充道,“现在作品得到了认可,我觉得很欣慰。”
编辑:传媒中心 朱国财
(转载需标注来源“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