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龙(中)和王硕(左)、谭杰淋(右)在调试智能汽车
直道、弯道、坡道、障碍……一路过关的智能汽车跑向终点,屏幕随即显示“每秒3.2米”。2016年8月,长沙,中南大学,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的又一支全国一等奖车队产生了——陈晓龙、王硕、谭杰淋3人组成的我校红鲤鱼队。
对我校来说,自2010年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如此亮眼的成绩以前有过,后来也有。换句话说,在这项由教育部倡导并有着全国学校十大赛事之一称号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上,我校的表现一向出彩。
但在红鲤鱼队队长陈晓龙那儿,这是,也将是他大学生活里最浓墨重彩的荣耀时刻。那时,他是个大二的学生,8个月之前,他第一次参赛,只是交流赛,但发车时手抖得连队友都发现了;再早一点,他刚入学,自称“小萌新”,“我加入了电子科技协会,当时就很羡慕协会里那些‘大牛’,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像学长学姐那样……”
用汗水和毅力浇灌的时间,每一天都很扎实,每一天都在无限接近答案。现在,已经进入海沧一家公司从事高楼清洁机器人研发工作的陈晓龙早已是学弟学妹眼中的“大牛”级学长,他很清楚,更好的自己是靠实验室的每一天一点一点垒起来的。
智能汽车主要涉及模型设计和安装以及编程开发、编辑两部分,重点和难点都在后者。在团队里,陈晓龙和王硕负责软件,谭杰淋负责硬件,“不过,一进实验室,啥都得做,焊板子、调车子、写代码、调试……”从给学长学姐当助手到自己参赛再到“围观”学弟学妹备赛,实验室成了陈晓龙大学四年绕不过去的“主场”之一。
“带着帐篷、睡袋进实验室,和队友熬夜编程、调试汽车,有时甚至会进入一种‘迷醉’状态,忘记时间,只能靠窗外的晨光,才能知道白天来了。”陈晓龙说,在实验室安“家”,这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稀奇,尤其是备赛期间。
“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甚至是自学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提上来的,难以察觉,又确实发生了。”陈晓龙还记得当初选择参加光电组竞赛的原因(智能汽车竞赛分组别进行),“原以为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光电组参赛,会轻松一些,可没想到,那时我们刚升入大二,才摸到编程的‘门框’,一开始什么都不懂,还好有老师、学长学姐,帮着我们一步一步摸索出来。”
大学四年浓缩在一间实验室里,再回首,陈晓龙豁然明白,“其实,正是这样的氛围,或者说传承的力量,引领着我们一个个‘小萌新’走近原本都不敢想的现在的自己。”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