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系主任工作例会上,主持会议的戴一峰副院长宣布:学院将于本学期末或下学期初召开实践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大会,希望各系着手开展准备工作,先行组织、开展系一级的经验总结与交流。这是我院首次拟就实践教学召开全院规模的专项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基于什么样的动机与考虑?对于我院实践教学工作的推进会有什么影响?为此,我们对戴副院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戴副院长,这是我们学院第一次召开这样的大会,举办这次大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戴一峰: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一项历史性选择。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在连续急遽扩展后,正步入一个转型期,其标识有二:一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二是从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教育模式的转型。在此情势下,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区分不同办学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对人才要素的界定和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则是随着办学类型与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作为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应当建构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着力于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人才培养应当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在求职、深造、留学等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我们为此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12个字: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
怀着这样的办学理念,办学六年来,我们努力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6年来,我校各个学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我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各个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因此,这次活动也是一个全面查找不足的过程。第三,实践教学的推进所带来的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变,势必引起一部分人思想上的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甚至抵触对实践教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举办这次活动还意在更新观念,统一全院教职员工思想,取得共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院将藉此进一步全面强力推进实践教学工作,以实现我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
因此,我想可以用这16个字来概括举办本次大会的目的,那就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统一思想、强力推进”。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这6年来我院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
戴一峰: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强调面向人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制定与修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宗旨,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将课程分别纳入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等3大模块,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设为50:50左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设为40:60左右,并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5%。
我们还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与具体措施。我们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了各学科实验室,包括一个大型的工业实训基地;我们与各地知名企事业单位共建了近百家实习基地,搭设实习预就业平台;我们于去年开始实施“实践教学周”,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各系积极探索适应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法学院的“小班研讨”、新闻传播系的“工作室”、电子商务系与物流管理系的“项目+团队”等;我们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先后有17个项目入围这个计划,我们的项目入围数在全省独立学院中是排名第一的。
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发展实践教学关键的一环。我们从素质培养、观念改变等方面建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师队伍构成中最有特色的是我们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能系统地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人员。我们也一直在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6年的发展?您认为它对整个学院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戴一峰:总体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从一开始的理念设计上、制度安排上、具体措施的落实上,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都努力地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的学生在各种以表现实践能力为主的赛事中频频获奖,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更重要的是,根据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的跟踪调查,我院前三届毕业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相当肯定的。这是对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最大鼓励。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的教师团队建设还跟不上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努力,这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我认为实践教学的发展对于整个学院的发展来说,是实现学院办学理念,创造品牌,型塑特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实践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对我们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记者:08年我们学院在课程体系中调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并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设为“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周”的推出在师生中引起了一些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些争议,您认为引起这些争议的是制度设计本身有问题,还是因为其它的原因?
戴一峰:这是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对“实践教学周”的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有些学科专业在实践教学周的安排上遇到较大困难,因而采取比较简单化的做法,使学生感觉没有真正地从中获益。第二是实践教学周安排在考试周结束后,一开始尤其是第一年推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误解为已经放假,不理解为什么放假了还要留在学校里,所以产生了不满心理。第一点意见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第二点则是出于误解,随着“实践教学周”的持续实施,学生也便理解了。不过第二点背后还潜伏着一种值得关注的错误观念:就学生而言,重课堂学习而轻实践训练;就教师而言,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这也是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的观念。
因此,从“实践教学周”制度设计的诉求以及制度推行的实际效果来看,我认为问题并不在制度设计本身。争议的出现,首先是制度创新的必然过程。任何一项创新性制度的推行,都会经历一个理解和调适的过程,同时它还可能遭遇习惯势力与陈旧观念的抵制。第二个原因涉及不同学科专业的适应性问题。各学科专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确保“实践教学周”落到实处,学生确有受益,是其关键。第三个原因则是由陈旧的教学观念引起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将课堂传授知识视为教学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环节,无视“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现代教育原则。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延续着应试教育阴影下,中学时期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知识、背知识、考知识,似乎这就是学习的不二法门。而实际上在大学里,学习既有课堂上的学习,更有课外的学习;既有理论知识的汲取,更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记者:目前,全国高校已经普遍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当中的意义,您认为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应该如何脱颖而出,创出特色、办出水平?
戴一峰: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它本来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个传统。改革开放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因为人才培养如果不与人才市场的要求协调一致,会出现很多矛盾。中国高校在这方面达成的共识,应该说为我院强力推进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提供了一个好的大环境。
至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自己要怎么做,我想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二是“创新务实、讲求实效”,三是“全面推进、持之以恒”。“总结经验“大家都理解,“取长补短”主要是多了解别的学校有什么好的经验与做法,多和他们开展这方面的交流,通过学习别人好的做法来弥补我们的短板。“创新务实、讲求实效”是我们推进实践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要坚持创新,但必须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全面推进”主要是针对我刚才提到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持之以恒”则是由我们的办学定位决定的,我们不可能做半截子工程,哪怕将来我们开始招收研究生,我们也是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而不是培养理论型的研究生。
记者:目前,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
戴一峰: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来自于旧观念、旧习惯的阻力。对此我在上面已有所阐述,这里再补充一点。对于实验、实习等此类教学实践,人们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如何在理论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原则,就常常被忽视了。有些教师把理论教学局限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没有很好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通过自学、讨论、兴趣小组或团队活动等实践性环节来理解、消化知识,培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生动、传神,更应当关注其是否把学生的课外学习纳入教学安排中。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科学设计与安排,实际上是实践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但据我的观察,我们国内高校在这块普遍做得比较不够。如何消除这些旧观念、旧习惯带来的阻力,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教师是教学最重要的执行者与引导者,他们如何理解如何做,对于我们能否顺利地推进实践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个困难是在办学成本方面,实事求是地说,一个学校越是关注实践教学,它的办学成本就越高,就拿我们学院工业实训中心来说,仅设备就投入了五千多万。这对我们这类没有任何政府拨款的高校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当然,我们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坚持。
第三个困难是在理解与支持方面,做好实践教学,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有些家长质疑为什么孩子没有好好地坐在课堂里上课,这时候我们需要来自家长的理解。我们也需要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培训机会。我们更需要来自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希望政府能改变对独立学院一刀切的做法,对以新理念办学、办学效果好的独立学院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记者:学院对我院实践教学接下来如何走的基本构想是什么?实现这些构想,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戴一峰:首先是要“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在完善制度方面,我们目前考虑的是如何针对学科专业的不同适应性,解决实践教学周差异性与统一性的矛盾,使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第二是要“加强宣传、鼓励创新”。通过宣传在全院范围内形成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并着手开始制度设计来鼓励创新。第三当然就是要“型塑特色、创立品牌”,前面我已就此提出我们要努力做到的三点。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要实现上述的三个构想,我想需要全校教师团队、管理团队和学生群体的通力合作、有效配合。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团队、管理团队的配合,这些我们不难理解,但来自学生群体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转变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形成的错误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经常、及时地去了解他们对实践教学的感受、想法与建议,毕竟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成才,以便毕业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