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题为《大学四年会把你变成什么样子?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6位毕业生告诉你:在嘉特好》的报道在《厦门日报》第A06版整版刊发。透过我校6名2018届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可以感受到我校在助力学子个性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校报选取其中3位,再来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王前
艺术设计系2018届毕业生
王前:他画的习近平总书记很特别
习近平主席戴斗笠,李克强总理在便利店买特产……2018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一组以“国家领导人海南足迹”为名的插画火了!
作者叫王前,是我校艺术设计系毕业生。“这是一次令我很开心的创作,不仅因为收到很多赞许,更重要的是,为学校争光了。”王前说。
2014年夏天,参加完高考的王前上网细细浏览,想着为自己找一所心仪的高校。就在这时,我校飘动在官网主页上的slogan“跳”了出来,“跳”进王前的心里——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不一样!?什么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满心好奇的王前用4年沉浸其中,与之同频共振,似乎找到了答案,又好像很难完全描述,“我只能告诉你,(这个学校)真的好!”
“比如我们有实践教学周,大一去了武夷山,大二去日本……”王前所说的实践教学周是我校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出的种种设计之一。“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开阔了眼界。”王前说,两周的学习要说学到了什么,也许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所谓收获,“但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其实它存在。”就像4年后的这个夏天,他大概明白了我校当年吸引他的“不一样”——自由创新、尊重个性、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颜筱依
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届毕业生
颜筱依: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2017年隆冬,22岁的颜筱依深入云南省最边远的独龙乡南代村,将镜头画面锁定在一对上学路上的父女身上……这幅以《上学路上》为名的摄影作品将颜筱依带到了第五届中华艺术金马奖颁奖盛典上。颜筱依的作品获得提名奖,她成了该届获奖者年龄最小、且唯一一位在校大学生。此外,该作品还为她赢得人生中第一个国际影赛奖牌——2017美国纽约大联盟国际摄影三地巡回展HCPS金牌。
从学校周边的村落到八闽大地再到浙江、安徽、四川、云南、甘肃……大学里的所有假期,颜筱依都用在了人文纪实摄影的路上,作品获得国内外诸多奖项。譬如,2017年《抬神跳火》连获第15届IPA国际摄影中国大奖赛金奖和年度摄影师提名奖、美国纽约大联盟国际摄影三地巡回展PSNY银牌和CCPST铜牌、德国DVF三地巡回国际摄影展旅游组的勋带奖、第21届意大利4地巡回国际摄影展新闻类特别奖,并被选送参加在德国展出的“2017年中国文化和生活”中德摄影艺术交流展;2018年,《手上功夫》获德国DVF三地巡回国际摄影展旅游组奖牌;《传统工艺—油布伞》在香港第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获“人文系列”百佳奖……
老师们说,她的成绩源于自己的“勤奋与悟性”,颜筱依却想聊聊她的老师,“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给我经验与技术,还经常和我就某张图片、某个拍摄主题交流探讨,甚至为我们留意着报社、杂志的各种采风机会。”她说,好的作品产生于不断地学习、碰撞与实践,因此,老师们的指导十分重要。
潘鑫
国际商务学院2018届毕业生
潘鑫:调研路上的“八块腹肌”
成功申请到澳门科技大学,获全额奖学金攻读管理硕士学位,潘鑫很清楚自己“凭什么”——3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在手,加上面试时,评委老师们考核且最大地肯定了他的学术水平。
面对旁人都情不自禁张大嘴巴“哇”一声的成绩,20岁出头的大男孩自己说起来倒慢条斯理、轻轻浅浅。淡定的潘鑫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说,学校设有教师答疑制度,这让他得以在一入学就能与师长促膝长谈、倾心交流,关于大学规划、人生方向。
潘鑫是一个“对学术充满敬畏”的人,“学得越多,越觉得不够”。社会调研项目《“城归”催生新型人口红利——基于福建省连城县调查与反思》就是一个例子。
2017年,潘鑫和小伙伴们历时18个月完成该项目并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每周挑灯开会三到五个晚上;海量的文献查阅;无数次实地走访、访谈;1400多份问卷,300多份文本,终获22位权威专家的推荐……这是我大学生活里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当然,要想认识潘鑫强大的自律,还有比学习、做项目更直观的途径——八块腹肌。“无论健身还是学习,抵制住诱惑、克服自身的惰性,并坚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