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男,1963年生,重庆人。2001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99年任重庆邮电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副教授,2000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任重庆邮电学院编码技术研究所长,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学术带头人,2003年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11月作为引进人才任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学术带头人,2003年12月任厦门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04年确认为厦门市重点人才,04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几年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国际权威期刊3篇,国内权威与核心期刊20余篇,SCI、EI、ISTP三大检索1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近几年来在无线通信传输技术与混沌通信技术领域,主持完成邮电部98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一项(已通过通信主题专家组验收)、国际合作项目一项,目前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一项。主要学术兼职有:IEEE会员、IEEE上海支委委员;IEEE Commun.Letter、IEEE Trans.On CAS II、“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审稿人;IEEE/ISPACS2004 Communication Theory session chair,IEEE/MAPE2005 Signal Processing (2)session chair,IEEE/ICCCAS2004与IEEE/ICCCAS2005多个技术专题TPC成员;IEEE/ICCCAS2006TPC成员,通信理论领域主席;第一届国际分枝理论和动力系统应用新近展大会特邀报告人(2005年中国浙江金华); IEEE/ICCCAS2005(通信、电路与系统)大会最佳论文奖;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评审专家,厦门市通信学会理事。
在将混沌技术应用于通信领域作通信系统设计方面作有创新性和开创性工作,主持完成信息产业部98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混沌信号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的开发研究”(编号:98048,到位经费80万,1998.1-2000.12),该领域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
在高速无线传输核心技术领域,尤其达到或接近香农限的高效纠错编码技术研究方面,已逐渐形成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的研究特点与优势,大大地缩短了和国际最前沿学术团队的差距,尤其是系统设计与实验方面的差距。主持完成通信主题国家“863”计划项目“Gallager在宽带CDMA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01AA123061,合同经费60万,2001.11-2004.11),04年9月已通过863通信主题专家组验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织码优化设计及其应用研究”(编号:60272005,合同经费22万,2003.1-2005.12),已完成第一期工作任务、第二期阶段,顺利进入第三研究阶段;完成编织码系统仿真平台设计,尤其是编织码优化设计方面,目前获得重要成果正在整理技术文档申请新的国家发明专利。该领域完成一款规则(3,6)LDPC码样机制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
近年来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混沌控制与同步研究中心合作研发基于FM-DCSK技术的混沌通信系统,基于FPGA完成二元与多元FM-DCSK系统两款样机制作,近期重新定义该技术内含与实质,已初步建立际基于 FM-DCSK传输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框架体系,其系统性能优越,这是该领域几年来的重要突破,有效地推动了混沌通信系统理论与实用的发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
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经验,1998年在重庆邮电学院基于SUN Ultra60工作站上完成组建以Cadence公司大型EDA软件SPW4.5/Solaris6包含IS-95CDMA验证环境、HDS为主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实验室,各种实验设计技能的积累为承接大型系统级设计科研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003年在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基于SUN Blade2000工作站上组建以Cadence公司大型EDA软件SPW4.8/Solaris8包含W-CDMA、CDMA2000、WLAN等多个高级仿真库为主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实验室,并完成队伍组建,基于FPGA实现目前已形成三年以上硬件设计经验,为完成和新申报国家级重要课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系统实验设计基础。
通过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防重点实验室项目,目前已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数字通信系统核心芯片设计。它包括:扩频通信与CDMA理论、靠近香农限的信道编译码理论、MIMO-OFDM系统设计、迭代接受技术、混沌通信系统理论及实现等。迄今为止独立指导研究生已有15人获硕士学位。
国家发明专利“码分多址系统中的混沌扩频地址码方法”( 申请号:001 13085.4)于2002年12月荣获第51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发明金奖,此奖项是专利技术领域世界最高荣誉,被相应国际机构评为当年具有极高的国际市场准入价值的专利技术,该专利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混沌交织器设计方法”(申请号:011 07339.X)2001年获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第一发明人王琳获组委会颁发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该专利已授权。
主要专利成果:
[1]王琳、张红雨,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混沌交织方法”,专利号:01107339.X,授权时间:2004 .8.18
[2]张红雨、王琳,国家发明专利“达到香龙限的随机扩展迭代码方法”,专利号:01108568.1,授权时间:2004.9.8
[3]王琳、虞厥邦、聂能等,国家发明专利“码分多址系统中混沌扩频地址码方法”专利申请号:00113085.4,授权时间:2005.8.31
[4]王琳、王丹、徐位凯,国家发明专利“基于和积算法的汉明码迭代译码方法”,专利申请号: 200410021723.6 ,申请时间:2004年2月2日,已于2004年12月29日公开
[5]王琳、黎勇、徐位凯、陈岗,国家发明专利“逐条添加边算法的多进制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译码方法”,专利申请号:200510057105.1,进入实审
主要学术代表作:
[1]Lifen Ye(研究生), GR Chen, Lin Wang, “Essence and Advantages of FM-DCSK Technique versus Conventional Spreading Spectrum Communication Method”, 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Vol.24, No.4, Oct., 2005(国际期刊SCI/EI检索源)
[2]Yulei Xia(研究生),Lin Wang,GR Chen,“Adaptability between FM-DCSK and Channel Coding over Fading Channels”, Proc.MAPE 2005/IEEE,Aug.8-12, Beijing, China (EI/ISTP检索源)
[3]Lin Wang, Gefei Yu, Qinfang Wei,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with Maximum Slope to Optimize Performance of Woven Convolutional Codes”, Proc.ICCCAS2005/IEEE,May 27-30,Hong Kong, China(EI/ISTP检索源)
[4]Junbin Chen(研究生), Lin Wang, Yong Li,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Non-binary LDPC Codes and Reed-Solomon Codes over Noise Burst Channels” Proc.ICCCAS2005/IEEE,May 27-30,Hong Kong, China(EI/ISTP检索源,获大会最佳论文奖)
[5]Yong Li(研究生), Lin Wang, Junbin Chen, “The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Q-ary LDPC Codes Based on the PEG Algorithm”,14th IST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ummit,19-23th,June,2005,Dresden,Germany(EI/ISTP检索源)
[6]Lin Wang, Guangron Chen, “Using LDPC Codes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FM-DCSK”,Proc.MWSCAS2004/IEEE,July 25-28,2004,Hiroshima,Japan(EI、ISTP检索)
[7]WANG Lin, WANG Dan, WANG Jun-yong,“Performance of Woven Convolutional Codes with BCJR Algorithm”,Proc.2004 ISPACS/IEEE,Nov.18-19,Seoul,Korea (EI检索)
[8]Wang lin, Xiao juan,Chen guangron,“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and Threshold Decision for Irregular LDPC Codes”,Proc.ICCCAS2004/IEEE,June 27-29,2004,Chengdu, China(EI、ISTP检索)
[9]肖娟(研究生)、王琳、邓礼钊,“不规则LDPC码的密度进化方法及其门限值确定”,电子与信息学报,第27卷,第4期,2005年4月(EI检索)
[10]Lin Wang, Mu Wei, Hongyu Zhang, Juebang Yu,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Q-CDMA and Chaotic Spreading Spectrum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over Saleh Indoor Channel”, Proc. APCCAS2000/IEEE, pp300-303, Dec.4-6, 2000(EI、ISTP检索)
[11]Zhang Hongyu,Wang Lin,Yu Juebang,“A Chaotic Interleaver Used in Turbo Codes”,Proc.ICCCAS2004/IEEE,June 27-29,2004,Chengdu, China(EI、ISTP检索)
[12]Jinde Cao, Lin Wang, “Periodic Oscillatory Solution of Bidirectional Associative Memory Networks with Delays”, Physical Review E, Vol.61, No.2, Feb.,2000 (SCI、EI检索)(国际权威期刊)
[13]Jinde Cao, Lin Wang, “Exponential stability and periodic oscillatory solution in BAM networks with delays,”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Vol.13, No.2, Mar.2002 (SCI、EI检索) (国际权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