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宁夏西海固地区接力支教了24个年头
他们是电视剧《山海情》中支教老师的原型
作为其中一员,林杨琼的人生道路因支教而改变
在世界青年论坛上,她的故事诠释了教育的力量
林杨琼在支教时和孩子们的合影。
林杨琼在翻看孩子们的留言册。(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何无痕 见习记者 黄亦男
本版图/受访者 提供(除署名外)
九月开学季,林杨琼又回到了她热爱且熟悉的讲堂上。作为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Amy”。但这个暑假发生的事,让她再次回望审视15年前的支教经历——7月21日,她参加了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上,林杨琼分享了作为厦门大学第9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经历。作为电视剧《山海情》中支教老师的原型,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在宁夏西海固地区扎根24年。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在15年前,林杨琼曾到这个地区的关桥中学支教一年。她的人生道路因为这场经历发生了改变,她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故事书写了教育的力量。
【缘起】
“老师,什么是亭子?”
这句发问让她决定支教西海固
2007年,林杨琼和正在宁夏支教的师姐通电话,师姐无意中提起了上课时的一个小插曲——她教到建筑的时候,孩子们天真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是亭子?”
这个问题起初让林杨琼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一度觉得是假的,但很快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背后承载的重量。
这个做事随性、大大咧咧的姑娘,一提起这件事就想哭,她心里产生了很多疑问,关于这里的孩子和这里的生活。这个问题像往她心底投下的一粒石子,不断散发出涟漪,后果就是她不得不前往这里。
她还记得15年前,本科毕业后,她和同伴们一路坐火车到固原市,从固原市到海原县,从海原县到关桥村,兴致高昂一路唱着歌,乡村小路上尘土飞扬,抵达时已是傍晚。她在学校旁边的小店吃了碗面条,是辣的。
林杨琼是福建平潭人,当然吃不惯辣椒,这只是她不习惯的第一件小事。这里靠水窖存水,上的是旱厕,取暖做饭靠生炉。来关桥的第一个礼拜,林杨琼都在流鼻血。但这些事都抵不过林杨琼到达的第一夜——抬头看见了城里看不见的漫天星光,那夜她没有失眠,抱着对接下来支教生活的满心期盼入睡。
到处都是歌声。一个孩子起了头,歌声就荡漾开来。这也是林杨琼第一次知道,原来上课还有这样特别的“打开方式”啊。
生长在这片黄土地的孩子有着天生的好歌喉,嘹亮的歌声也打破了林杨琼在来之前对这里的想象,除了干旱和贫瘠外,关桥自有它的坚韧和乐观。她和队友们也努力地为这份乐观打开更大的窗口——他们为孩子们征订书籍和报纸,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周末的学习兴趣小组;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尝试分组讨论,锻炼批判思维;把缺老师的体育课开起来,把舞蹈融入美育课堂……也许教育无法彻底改变孩子们的人生,但自有其温暖和力量。
每个周末,林杨琼都会去家访。在这个过程中,她做得最多的不是交流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而是劝说孩子们的父母同意他们继续读书。她清楚地记得曾经家访的一户人家,孩子的母亲特地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但脚上穿的却是一双破了5个洞的鞋子。而因为每个礼拜只有5块钱生活费,这个孩子索性光脚跑去学校上课,这样既省下交通费,也不会磨破鞋子。
这是林杨琼第一次直面如此真实的世界。心态上的变化让她出现了工作瓶颈期,怀疑起了自己支教的意义,而她渺小的力量又能为这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转变发生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林杨琼路过了当地的张湾小学,校长知道她是来支教的大学生,热情地打开了一本毕业册,给她介绍学校的历史。
这不过是一本平平无奇的毕业册,照片按时间顺序摆放,里头都是毕业生的合影,笑着的,没笑的,有人眼睛闭了……第一页只有七八位男生,一页页地往后翻,学生越来越多,女生比例越来越大,最后一页里三十多位毕业生,其中有近半的女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清晰可见。
无论是当地的教育工作者、来支教的同伴,甚至这些孩子们,他们都在坚持怀抱对未来的信心而行动着。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林杨琼看到了希望生长。
【行动】
“老师,你觉得厦门和这里哪儿更好?”
她的行动让孩子们的家乡更好
小花与林杨琼在厦门大学的合影。
教育无法速成,而孩子们面临着因贫退学的处境却是真实的。面对这样的矛盾,林杨琼和伙伴们决定行动。
她开通了博客,以日记的方式记下在西海固的支教生活。她记下了自己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生炉子做饭,记下了她听见一位赶驴车的老爷爷唱的民歌,更多的是记录她与孩子们的故事。
支教期间,林杨琼建立完善了贫困学生数据库和助学体系,给他们募集助学款项。她让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填写申请书,而自己则利用每个周末去走访核实孩子们的申请状况,并留下文字和照片的记录。
在她支教的这一年里,有将近百名学生提交申请并都得到了资助。爱心助学体系也被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届届传承下去,如今已资助了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孩子。
“老师,你觉得厦门和这里,哪儿更好?”林杨琼来关桥中学的第一堂课,就差点被学生的提问难倒了。那时正是2004年,厦门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窗外的操场黄沙漫天。
最后她的回答换来了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里是你们的家乡,以后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把它建设得更好!”
这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背后,是林杨琼想付诸行动的第二件事。
很多课堂之外的时间,林杨琼都在和孩子们聊天,天南海北,没有禁忌,更没有老师的架子。孩子们什么都问,他们关心西海固外的生活,也关心林杨琼有没有男朋友,也习惯性抱怨自己青春的苦恼。在他们眼里,林杨琼不像老师,更像姐姐。而她的存在也为这些孩子们带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面貌,在“为你好”的严厉督促外,教育也可以是温柔的鼓励。
她用自己的方式让胆怯的孩子变得勇敢,课堂上常有孩子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淘气的时候,林杨琼就“罚”他们下课后给大家唱歌。有一次,一个叫马小花的女孩特别害羞,既答不上问题,又不好意思唱歌。林杨琼说,歌先欠着,什么时候攒够勇气了,再来还给我。
【回声】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她的约定激励西海固的小花考上厦大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情绪,林杨琼选择在一天早晨悄悄地离开,但她有自己的方式与孩子们道别——天才微亮时,她动身出发,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山,山上有棵无名小树。
每个来这里支教的伙伴们,都有意无意地提起过这棵小树。这是附近漫天黄土中唯一的一棵小树,因此也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关桥的小树”。在林杨琼眼里,这棵小树不仅亲切,也极像她在这里感受到的人和事,那种自在的坚韧。
来关桥这么久,这是林杨琼第一次走近它。她坐在小树下,这时已晨光熹微,她翻开了孩子们送给她的留言本,里头是孩子们情真意切的不舍。留言本里第一页就是小花的字,她说,“有您这样的老师,我感到荣幸,同时也感到幸福。”
林杨琼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后,她在树下埋了一个小盒子,里头是她的许愿,希望这里能越来越好。
其实,似乎是林杨琼被西海固改变得更多。从西海固回来后,她的人生轨道永远地发生了偏移——随性而安的她突然坚定地想成为一名老师,她的朋友许多都是当时的资助人,或者是她博客的关注者。更甚之,连她的爱人都是因为这段岁月相识。
接受采访的林杨琼其实挺“心虚”,她说,自己真没做什么。但她在西海固的经历就像亚马逊雨林里飞过的那只蝴蝶,在轻轻挥动了一下翅膀后,不小心掀起后续的风暴,席卷自己之余也轻轻挟带了他人的命运。
在林杨琼支教结束快要离开时,马小花带着一束小小的野花,认真地给林杨琼唱了一首歌。她说:“老师,我来还你这首歌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林杨琼说:“我们保持联络,你好好加油,以后来厦门大学找我吧。”很多年以后,马小花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大山,考上了厦门大学。
如今林杨琼是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教师,仍旧站在三尺讲台上帮助学生寻找自己。马小花在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也成为一名老师。在365best英国唯一官网,林杨琼的学生陈思宁,也曾质疑过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但在与林杨琼的聊天和交往中,他逐渐相信,个体的力量并不单薄。现在刚读大四的他已参与国际NGO组织的公益活动两年,帮助了200多名尼日利亚的学生重返校园。
多年后,林杨琼重返西海固参加小花的婚礼,她高兴地看见那棵小树还在那里,长高了不少。它的存在像是一种隐喻,原来人生的努力并非都是徒劳无功,不信的话就看看这棵小树吧,或者看看林杨琼和她身边的孩子们。
在关桥支教讲台上的林杨琼。
【记者手记】
坚持的意义
在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西海固长达20余年的双向奔赴中,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在宁夏西海固地区扎根24个年头。345名队员以年复一年的接力为祖国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着青春力量。而西海固地区的学生也逐渐步入高中、大学,走向社会……如今的西海固地区已焕然一新,孩子们也拥有了崭新的校舍。
在这段故事背后,当然也离不开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坚持和支教团年复一年的爱心接力。但林杨琼给予了这个故事另一种意义,就是普通人不需要那么伟大,只要你愿意做对的事,并坚持下去,也是一种力量。
如今的林杨琼活跃在另一段人生旅程,她活泼、快乐、勇于挑战的人生理念和真善美的品质,从西海固延续到了365best英国唯一官网。比起老师,她更像朋友,在教学之余,她努力帮助孩子们拨开青春时期的迷雾,找到前行的方向,也关注到更广阔的世界。
人生常常就是这样,有时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不仅改变了他人的命运,也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