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学是一片自由的海,有的人选择定速巡航,也会有人不小心迷失方向。而来到“嘉园”的我多么幸运,但凡扬帆所向,总有盏盏明灯,指引我赴无垠远方——
选修方芳老师(法学院教师)的《创新创业法律基础》课,拿下大学第一个满分;在陈彦宏老师(曾在音乐系任兼职教师)的吉他课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担任贝斯手;跟鄢玲老师(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教师)一起把课堂搬到海边,在美丽的村落进行社会调研;与退休的邓蓉老师(曾在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任专职教师)在异乡的旅途中偶遇……太多太多,直叫人感叹四年时光如梭,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有人说,人生不是长篇小说,而是诗句,一行一行共同构成长画卷。太好了,那我也想说,我的大学,我的大学老师们都是美好诗句。篇幅所限,我简取“4小行”为例,期待您从中看见我的“嘉庚画卷”。
林艺华
这么“嘴硬”的人也说软话
正在介绍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的林艺华。(传媒中心 朱鲜艳 摄影)
她曾是我的辅导员,认真的称呼应该是林老师,或者艺华老师,但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叫她艺华姐,当然,包括我。在校期间,从班委、院学生会,到厦门中日交流之窗志愿者队、星河太鼓队,无数个连接点织就了我与艺华姐的缘分之网。面对我孩子般的、青涩冲动的各种疑惑,甚至质疑,艺华姐永远都是以最平等的姿态向我耐心解释、与我认真探讨,回想起来,从学生干事到学生干部,诸多工作,陪伴我的都是她的包容与信任。
但生活中的艺华姐总是试图“恐吓”我,强调社会“险恶”。其实,我知道她是担心我一个人在异乡漂泊,会生活得辛苦。艺华姐就像不善言辞的父母,她会跟其他关心我的老师说:“你不要劝她,让她到社会上撞一撞。”表面是吐槽,但字里行间满是关心与担忧。这么“嘴硬”的人,忽然有一天说:“你真的是个难得的善良小孩,以后有困难可以直接找我喽。”那一刻,我的心宛如风吹潭水,泛起涟漪。
离家2000公里,她是我在这个“嘉”的家人。
林筱
温柔就是一直在期待,一直没放弃
林筱老师(右)与屈龙溢。(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 供图)
“我这个课代表呀……”这个提起我总是带着几分疼爱和几分无奈口吻的,就是我最“優しい”(注:日语,温柔可亲)的老师——林筱。人的一生,咿呀学语的机会不多,学日语的我很幸运有这样的机会。林筱老师一点点教会我念自己的名字,从五十音到词汇再到语法,带着我推开新语言体系的大门。但这扇门对我来说太重太难推动,我申请转专业,准备放弃。
“应该珍惜学习非母语语言的机会。”“越是天赋不佳越应该迎难而上。”我被林筱老师的温柔激发出动力,也“紧急刹车”,撤销了转专业申请。满是红笔痕迹的不及格随堂小测试卷,卷尾总会有她搭配着笑脸简笔画的特别留言——加油!有进步!语法学得还不错……
只是遗憾,林筱老师的课只陪伴我大一那一年。但还会一直记得,那年的实践教学周,她去了日本,回来时送给我一支笔、一个浅草寺的御守,希望我学业进步、诸事顺遂。
上大二的我,尽管学生事务愈加繁重,但或许是为了证明什么,课业成绩反而进步了30多名。我激动地找林筱老师报喜,问她是不是没想到课代表能有今天?但她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会没想到呢?一直在期待啊!虽然不是在我手里成长起来的,但我也很开心。”
一直都在期待,一直都没放弃。这就是我最温柔、最温暖的林筱老师。
周家平
长得像学长的人生导师
周家平(左一)和学生们在一起。(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供图)
在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的主席团换届竞选现场,面对上届主席团成员关于“如何平衡诸多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提问,我回答:“没有挤不出来的时间。”这个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的“空泛”答案不免引来质疑和追问,但却有一个温暖的声音悄悄“撑”了“撑”我:“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只是大多人不愿意去挤出这个时间。”他就是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的指导老师——周家平(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秘书)。
而后一年的学生组织工作中,我逐渐习惯了与这位会骑着车奔波在主楼群与会场之间、与我们一同站在校园招聘会现场的老师相处,也会打趣他在向大一的学生干事布置工作时总被误认为是某个学长。
从一开始的彷徨犹豫到独立决策,无论是工作细节还是待人接物,他都会适时地给予我最恰当的指引和关键性建议,不断为我“充值”勇气和底气。哪怕是换届后,周老师也没有停下他的“人生导师”角色——我曾参加模拟招聘规划大赛,当我遗憾与冠军失之交臂时,他鼓励我:“下次不要再‘屈’居第二。”在我错过春季招聘黄金时段而坎坷求职时,他安慰我:“人的一生,快乐和忧伤、高峰和低谷,都是相辅相成、动态平衡的,别着急。”
李园园
她送我的话成了微信签名
和学生在一起的李园园(右)。(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供图)
“要和采访对象确认工作单位的全称和他的职位、姓名,保证信息准确度。要特别注意同音字,还有职位简称、俗称等情况。”布置工作时总是细致入微,提前指出重点关注环节的,正是我在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的另外一位指导老师——李园园(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她严谨的做事态度、干练的做事风格,无不感染着我。
记得大三时,完成了大部分学业的我准备实习。园园老师指导我全方位回顾三年经历、整理归纳、提炼要点、制作简历,一对一辅导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你做事的积极性和吃苦耐劳精神,我们看得很清楚,接下来,建议你从别的角度给自己一些提升,比如看事情的全面性,对外宣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当我初探职场不知方向时,她鼓励我多尝试,在尝试中去发现;当我又陷职业选择困境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哪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跟我性格不适配,哪些公司更加务实,更适合我发展。
最忆毕业季,她写下“不驰于空想,不耽于俗尘”作为对我的临别寄语。她告诉我,这是源于李大钊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她改动了后半句。离开“嘉园”的那天,我把这句话更新为微信签名,也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愿我能如园园老师所愿,永远坚定地朝自己的方向不断前行。
告别校园一年了,忙碌的新生活让过往记忆散碎成片,或许未来某天我会模糊了这篇章情节,但那些温柔与星光已经融入岁月,无需载体。谨此,致我的恩师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们再见。
[编辑:陈巧恩]
[校对: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