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冬 实习生 张觉尹
供图/受访者
暌违三年,热爱话剧的两岸大学生们再次等来展现戏剧才华的舞台——由市文联和市教育局主办、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厦门)大学生戏剧节”,10日在小白鹭艺术中心金荣剧场拉开大幕。
台上正在上演的话剧名为《你的侧脸》,由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表演艺术暨华文音乐剧中心献演。中学生郑千一坐在台下,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出结束,她走出剧场,牵着妈妈的手说,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这样的舞台上。
这个由台湾高校及厦门地区高校优秀剧目所组成的戏剧节,是一座增强两岸青年彼此了解的桥梁——4天时间,1场戏剧讲座,4场大戏,16个短剧比赛,两岸大学生以多元、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对话和碰撞,他们的年轻和活力、向往与坚持,在舞台上锋芒毕露,也在所有人眼中成为一股向上的力量。
当代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曾说:“一个人,一束光,你走过大家面前,戏剧就发生了。”无论是大戏还是短剧,都倾注了大学生们的心血,或许还不够成熟,或许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年轻人不怕苦,敢于付出,坚定理想,用青春描绘出不变的戏剧梦。
两岸学子舞台切磋
填补高校戏剧交流空白
2012年,厦大原创话剧《日租房》捧回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这是厦门市校园戏剧发展的顶峰,也是一个新起点。
如何提升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市戏剧家协会近几年重视戏剧年轻观众的培养,举办了各种戏剧进校园的活动。市剧协主席曾学文说,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大学生潜藏着无限的青春活力,充满对戏剧尤其是话剧的渴望,却寻找不到呈现和表现的平台,急需有人将这把“火”点燃。为此,市剧协提出了举办“厦台大学生戏剧节”的设想,得到了市文联、市教育局的支持。
2014年开启的首届厦台大学生戏剧节,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观摩,在厦高校和台湾高校之间的美育交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提供了让两岸青年加深了解的机会,填补了两岸高校戏剧交流的空白,成为观察和探索两岸大学生戏剧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最佳窗口。
高校加强美育教育
吸引学子走进剧场
首届戏剧节之后的三年里,美育教育在厦门高校中愈发成为学生共知、热衷参与的活动。如今,每所高校都有话剧社,整体水平让人欣喜,不断有获奖的好消息传出——除了《日租房》,话剧《哥德巴赫猜想》获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话剧《陪楼》入选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被授予优秀展演剧目,话剧《陈嘉庚》、英语短剧《一报还一报》、话剧《彼岸花开》在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上分获优秀剧目、优秀演出等奖项。
今年暑期,市剧协与市文化馆联合举办了厦门市戏剧小品培训班,一批高校学生专门前来参加,零距离接受来自北京和福建省专家的指导。
期盼了三年,两岸高校学子盼来了新一届的大学生戏剧节。这一届规模更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参与演出的大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谈到,戏剧节带给大家的不只是展演的机会,更多的还是让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走到一起,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让话剧被更多人所热爱。
在曾学文眼里,这群热爱舞台的年轻人带给他太多的感动。“大学生戏剧节不是为了展示两岸大学生戏剧的‘最高水平’,而是让那些有思想有追求有艺术想象力的作品一起交流学习,展现大学生们的艺术追求和心灵理想。”他说,两岸大学生戏剧节是一个挖掘两岸戏剧青年人才、培养观众群体的绝佳平台,戏剧节不只要把更多的学生吸引进剧场,更要培育未来的戏剧中坚力量,鼓励那些在舞台上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新锐触角,触碰这个社会。
【幕后故事】
“当一场戏结束,光打在你身上,最后在台上所有人一起谢幕的时候,大家深深感到,是所有人一起造就了一部话剧,因为热爱和坚持。”大学生们说,演员与角色的磨合,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磨合。他们走进一个个充满着魅力的故事,走近一个个藏着故事的角色,演绎角色之下的嬉笑怒骂、辛酸悲喜。今天,让我们走进厦门的三所高校话剧社团,聆听他们的幕后故事。
厦大木三剧团:
90后导演坚守戏剧梦想
单悟,在厦门大学念旅游管理专业,明年即将毕业。大一的一堂英语课上,他扮演了贾宝玉一角,从此爱上了戏剧,沉迷于戏剧的美感及其表达的理念。去年,他组建剧团,取名“木三”,成员全是90后,专业各不相同。
《收信快乐》,是本届两岸大学生戏剧节的闭幕大戏,也是单悟执导的第八部剧,改编自台湾著名编剧、导演单承矩的作品。没有换场,一张纸条,两个演员,四十多年的时光,两百多封信件,被浓缩到一百分钟的戏剧里……该剧在今年的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中,一举摘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舞美设计奖和最佳舞台影像设计奖。
该剧男主角付天翔,专业就是戏剧与影视文学,大三上学期曾赴台湾交流,将台湾本土小说《自己的天空》改成微电影,并参与演出。在《收信快乐》中,不具有20岁以后人生经验的付天翔,要从童年演到50岁,难度相当大。为此,他每天都去观察大量三四十岁的人,尝试理解他们的心态,模仿借鉴。
剧目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比如说资金缺口,制约着剧目宣传、舞台构建甚至排练的进度,演职人员为此竭尽全力,情况仍不乐观。再比如说能力,毕竟自己没有太多的舞台经验,只能不断去学习、去摸索、去感悟。”在戏剧的道路上,单悟努力行走着,不愿放弃。
在厦大,戏剧氛围特别浓厚,2010年以来,戏剧影视学专业创设了“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孵化出《日租房》《陈嘉庚》《哥德巴赫猜想》等精品剧目。
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一方话剧团:
两百多团员演绎“一方有戏”
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的一方话剧团,已成立了11年,现有200多名团员。这是一个以喜爱话剧、认识话剧、理解话剧为理念的团队。
朱振宇是第十一任团长,曾在中文系就读半年,大一下学期转念财务管理。本届两岸大学生戏剧节,朱振宇带着他的作品《奥赛罗》登场。朱振宇和话剧的结缘起源于高中,那时他就希望能自己参与表演、制作高品质的话剧,于是在军训期间便加入了一方话剧团。
在剧团里,朱振宇接触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原本情绪化的性格也发生了改变,变得稳重开朗,做起事来更有条理。大学四年,他大概有四分之三的精力都投入到剧团的台前幕后工作,例如当演员,做舞台监督,制作布景、道具、海报、场刊、宣传视频等等。其间,他还学会了摄影、PS等技术。“剧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收获。如果没有接触话剧,我的生活绝对没有现在这样精彩。”
为了将最佳状态呈现在本届戏剧节的舞台上,参与演出的剧团成员利用每天课后时间,从晚上九点半排到凌晨一点,周末则连排两天。
从创立之初的一方话剧社,到今天的一方话剧团,从各种校内小品短剧,到一方话剧团短剧专场“一方有戏”;从毕业大戏到厦门巡演,现在的一方话剧团颇具规模,拥有艺术团表演队、社团双重身份,宣传、编剧、舞美三个行政组、九个表演分队,成为在厦门地区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剧社。
华侨大学学生艺术团语言表演队:
12位业余演员挑战戏剧经典
12个性格迥异的公民,12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一次次对话中,展开灵魂的碰撞。2014年,中国一位青年导演将1957年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进行本土化改编,翻拍成电影《十二公民》,引起热议。华侨大学学生艺术团语言表演队,将今年的“大剧”目标锁定这部争议不小的作品,并在本届两岸大学生戏剧节上进行展演。
参与《十二公民》演出的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利用每周一至周五的午休时间排练,从今年3月份开始,持续了两个多月,于5月20日公演,反响很好。
贺旦书来自香港,现在是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他在剧中扮演的是“12号陪审员”。“我念高中时曾在课堂展示中当过演员,大学时因为兴趣加入剧社,在剧团里‘玩着玩着’就把戏排成了。”贺旦书说,大段的台词非常具有挑战性,排练的那段时间,平常说话都会蹦出台词。
除了12位主演,该剧还有5位配角、10位幕后工作人员。作为导演助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林琳,对幕后工作特别感兴趣,“尽管做的都是小事,但乐在其中,做事情也变得更为成熟理智。”
华侨大学学生艺术团语言表演队,前身是华侨大学学生艺术团主持队和话剧队,2015年合并后更名为语言表演队,每周开展艺术实践课程,每年定期举办话剧专场,专业化和影响力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