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纠结”、“Orz”、“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各种雷人雷言成为大家调侃生活的通关密语。受网络影响,校园里的年轻一代更乐于、善于使用这些语言。有人说,它是社会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多彩学生生活和学生心理、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
校园里盛行着哪些语言?近日,记者与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新闻社联合进行了相关调查及采访。
生僻字借网络“复活”
调查发现,“囧”、“晕”、“无语”、“郁闷”、“纠结”、“Orz”这类词语在校园里的使用频率几乎是最高的,是继“酷”、“帅”之后的又一系列流行语。“我狂 ”、“我晕”、“我无语了”、“真纠结”、“好郁闷”这些词句在学生之间的交谈中不时出现。
有人说,网络的出现足以改变世界。这句话正确与否当前无从考证。但网络的出现不仅催生了流行语,也让一些原本静静躺在厚厚辞海里的生僻字“重现江湖”。
近几年来,形象生动的“囧”字深入人心。“囧”字还未过时,(yín)、 (mei)、 (mā)、我(jiào)、 (biao)等生僻字又成了网络新宠。当然,大部分在网络上流行的生僻字已不再是其原本的意思,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7月16日,一网友在某贴吧发帖名为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帖子在短短6个小时就获得39万点击率,近17万网友参与回帖,成为“2009年网络第一神帖”。“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也迅速风靡网络,成为网友最常用跟帖用语。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这句流行语也出现了所谓的 “爱国升级版”。近段时间以来,“台湾,你妈妈六十大寿,喊你回家吃团圆饭。”这句话在各大论坛、贴吧、QQ群等地方广为流传,人们纷纷发帖、转帖。
而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有了“衍生派”,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就派生出各种版本的 “哥××不是××,是寂寞”等等。
网络语言渗入生活
在被问及身边所流行的词语从何而来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网络,特别是网络聊天以及一些虚拟社区、论坛、贴吧等。学生们经常接触网络,对新奇事物又极其敏感,因此,渐渐地,网络流行语在校园中也流传开来。
365best英国唯一官网2008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庄昱聊到这类话题时表示,这些词语大多是在网络上学来的。她说,起初只是在网络上跟人虚拟聊天的时候才使用,并没有在平时生活中亲口说出来。但是,或许因为身边的同龄人都经常上网,都接触过那些语言,所以慢慢地不知不觉大家就都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另外,某些网络用语之所以存在并广为流传,在于其特别“形象生动”。庄昱说:“像‘ ’啊、‘Orz(失意体前屈,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表情符号,表示失意或沮丧的心情)’什么的看上去就很形象,蛮有新意,能很准确地表达出用语之人的意思。”她还介绍,一些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中的语言,如“打酱油”之类,因为搞笑等诸多原因也被大伙在网络和生活中广泛用来调侃。
2008级法学专业学生杨帅告诉记者说,这些流行语用的人多了,大家就都逐渐习惯了。他认为,许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流行语是因为它们新奇、好玩。“使用流行语一部分是出自于个人的兴趣,另一个原因是有时候正好适合某些语境,就恰到好处地用上了。”
流行语衍生新创意
“哥卖的不是卡,是寂寞”
今年开学初,网络上惊现了一则由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艺术设计系学生陈永发与高磊自编自拍自演的恶搞视频《哥卖的不是卡,是寂寞》。在视频中,两名学生化身电视购物销售员,以幽默的恶搞语言推销他们的宽带卡、电话卡。目前,这则视频已经被点击播放了16000余次,视频中的两位主角俨然成为了校园内的网络红人。有人佩服他们的娱乐精神,有人却说:“避雷针都被他们雷倒了。”
陈永发告诉记者创作视频的原因:“就想为自己打个广告。”最后宽带卡没卖出几张,他们却通过这则视频在网上交了不少朋友。他们的恶搞历程还没有结束,近日又在网络上发布了他们最新的 “魔幻”力作:《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我是艾丽斯顿商学院的”
自从《一起来看流星雨》在厦大漳州校区开拍以来,各界对该剧的讨论就没停过。《关于在厦大拍山寨流星花园的无敌YY》等不少恶搞帖子都被火热转载。与此同时,该剧的台词理所当然成为漳州校区校园里学生的流行语,就连剧情也被大家争相模仿,时不时调侃一番。
自我介绍现场,一新生无比镇定地说:“大家好,我就是来自艾丽斯顿商学院的。”领取学生证时,一同学高喊:“老师,我们的学生证是不是艾丽斯顿商学院颁发的。”老生带新生逛校园,学姐指着校区中门一本正经地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艾丽斯顿商学院的校门。”校园里,类似的语言层出不穷。
为生活增添了乐趣
流行语的出现对日常的校园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把流行语当做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一些学生认为它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说那些语言大家的交流更加顺畅。
在365best英国唯一官网艺术设计系学生陈永发看来,网络流行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朋友之间的调侃多了点言语,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2009级英语系的小洁说,这些词语的使用,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很好沟通,但是也要小心开玩笑时被人损。“现在大家损人都不带脏的。”她笑称。
厦大经济系2008级学生小徐来自西北农村,上大学前接触电脑和网络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刚进校时由于不懂同学间的流行语言,还闹过不少笑话。她说,有时跟同学在网上聊天,对方突然来一句“酱紫(这样子)”、“童鞋”(同学)”,把自己弄得没头没脑的,“啥意思呀?”回复过去后,反倒把对方“雷”得直“冒汗(QQ表情)”。
经过一年多的莫名冲击,如今小徐也紧跟同学的步伐赶上了“潮流”。“以前有种落伍的感觉,现在已经好多了。跟朋友和同学聊天时,感觉距离没那么大。”
学生们大多是“90后”,而老师则多是“80前”的。厦大中文系2008级学生小陈原以为跟老师之间的“代沟”很宽,觉得老师不易亲近。“但是某次课堂上,周老师一句‘郁闷’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小陈回忆说,“大家都觉得老师挺‘潮’的。一下子原来的陌生感、距离感就没那么明显了。”
口水
流行语易引起共鸣
张朋(自由职业者):这是个网络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众多网络词汇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是人们对于当前自我生活状态的一种表达,而且是一种精炼式阐述。
这些词汇的流行也说明它们确实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当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学生。有些学生拥有超凡的学习能力,在网络浪花的最前端,他们把网络词汇带到了生活中来,引起潮流,引起别人的模仿,使之在校园内流行。从 “俯卧撑”、“打酱油”到“躲猫猫”等,流行词汇,一批倒下去一批站起来,它们是不断更新的,这正是流行意义的所在。
陈冲(公司职员):校园是网络使用的大客体。网络是学生了解现实、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网络上常有一些非主流意识得以表达,这些意识往往给人极新鲜的感觉。而同时一些新闻事件,例如 “欺实马”、“躲猫猫”之类,开始出现时没有予以澄清,大家因为好奇就更加关注它,由此类似词语就流行开来。
讲堂
“异化”语言是一种减压方式
戴小力(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副教授)
从“80后”开始,语言文字似乎不再秉持它一贯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显现出随意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各种被“异化”的语言现象由最初网络上的娱乐符号迅速转化为我们的日常交流语言,并有逐步“定型”和放大的趋势。最典型的莫过于被“异化”的“流行语”和被“发明”的“火星文”(一些生僻的或不存在的、被用来替代常规字的“形似”、“义似”或谐音字,如:我不能没有你——— )。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语言被“异化”的现象同样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某种需求。今天的“80后”和“90后”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较为优越、个性较为开放、网络高度发达而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他们一方面需要选择轻松的生活方式来应对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开放的个性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又促进了他们的自主选择。
于是,“娱乐”便成为他们获得 “轻松”的主要手段,而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最主要工具,同样成了他们娱乐需求的载体。通过打破语言的严肃性和固有规范,从中可找到“非主流”的娱乐因素。
不可否认,网络是“异化”语言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作为一个“正式”与“非正式”、“现实”与“虚拟”并存的平台,网络为各种“异化”语言提供了 “演练”和获得认同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网络催生了语言“异化”现象。
语言“异化”现象的出现和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今天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又是我们必须认真维护的。因此,如何把握“娱乐化”语言的未来走向及其与正规化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学堂记者 明小莉 通讯员 许菁 姚丽荧/文 张向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