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年多
走访甘肃福建江西贵州河南五省182个贫困村
累计调研1151多个样本
首次构建学术领域乡村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近日,这个来自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的项目
勇夺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特等奖
受疫情影响,本届“挑战杯”竞赛总决赛首次采用线上形式答辩。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参赛团队克服队员因防控要求无法到校、赛事时间变更、比赛现场无法全方位展示等困难,群策群力、毫不懈怠地备赛。比赛期间,跨境、跨城市的参赛学子在线上同心合力,沉着应战,展示了青春最“嘉”的模样。除了特等奖外,该校还收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特等奖项目创新性地聚焦乡村营商环境建设,首次构建了学术领域乡村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普适性的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提供比较标杆与工作方向,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可以说,我们是用8531公里的调研总里程丈量着我们团队的乡村情怀。”参赛大学生说。
在谈到为什么会做这个方向的项目时,团队成员、嘉庚学子毛一坤说:“早在2018年,我们就开始跟着指导老师做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许多乡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乡村营商环境。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选题去帮助乡村建立良好营商环境,并尝试建立一套中国乡村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给相关政府和部门做一些决策参考。”
“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课题所搜集的数据,以全国五省182个村落为例,分为三个层级,进行乡村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知识拓展。这是以乡村政府为主体,乡村企业为服务对象,构建起来的一个乡村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团队成员、嘉庚学子江紫依介绍,他们希望以此,为地方政府提供地方营商环境优化的比较标杆与工作方向,也期望能够为地方起到一个以评促建的作用。
1151个样本,546个案例。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大学生团队除了要在学校里潜心研究理论文献,也要走访大量的乡村进行考察调研,展开规范的实证分析。“平时我们还需专注学业,因此,一般是利用寒暑假和学校教学实践周的时间,通过学校、老师、相关政府部门联系安排开展跨越山海、走村走巷的调研。”团队成员、嘉庚学子黄山说,甘肃和福建的村落是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前往,而江西、河南与贵州的村落则是团队分组前往。
调研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山路的崎岖使得同学们分外劳累,有时候村民的不理解与不配合也考验着他们的心力。作为这个十人团队的指导老师,该校国际商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辛东亮告诉记者:“这十位同学都很优秀,这个项目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作为指导老师,我们更像是引路人,主要是帮他们联系地方政府、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以及把握整个项目的审核。”
三年前,不少同学都还是“小白”,对比赛既感到新鲜又充满茫然,项目创意和思路也有所局限。三年之后,不少当年的“小白”都成长为在调研和创新方面颇有心得的优秀大学生。
团队成员朱伟铭同学就是其中之一。指导老师、该校国际商务学院院长助理连智华说,刚进组时,朱伟铭是年纪最小的成员之一,很多调研方法尚未掌握,就是跟着学长学姐下乡再下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朱伟铭从一个安静的男生成长为稳定健谈的研究者,克服了社交恐惧严重、文献积累不足、逻辑思维松散、语言含糊不清等种种问题。“无论是省赛还是国赛,朱伟铭都是该团队的主讲人,三年的时间他的成长令我欣喜。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在竞赛过程中,像朱伟铭同学一样适应不确定性,突破自我,收获成长。”连智华说。
相关链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受疫情影响,本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在线上圆满完成。本届大赛共有参赛作品1509件,竞赛评审委员会就内地作品评出特等奖作品49件(福建省2件)、一等奖作品109件(福建省2件)、二等奖作品320件(福建省11件)、三等奖作品755件(福建省24件)。